研究生学术活动月│叶楚炎老师为文学院新生做学术讲座
编辑:陈昱蓉 时间:2021-12-01 点击数:
2021年11月23日晚,国家民委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叶楚炎为文学院2021级学生做题为《本事研究与原型考论:小说研究的文史互证》的学术讲座。讲座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90余名同学聆听。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毕海主持。
叶楚炎围绕《儒林外史》一书,兼及中国现当代及西方小说,对小说文体中的本事、原型研究展开了细致探讨。
讲座回顾了古典小说的本事、原型研究的学术史与丰硕成果和特殊的文化意义。通过展示《儒林外史》的原型人物特色,为同学们揭示了做原型考辨研究的三条路径。其一是考察并立足于作者的交游圈,逐一阅读潜在原型人物的诗文集;其二是对比原型人物与书中人物的姓名字号,例如小说中的诸葛天申(名佑)与原型人物司徒宜(字左文)的姓名相呼应且同出《礼记·中庸》;其三是对比原型人物的行迹与小说人物的经历,如原型人物汪思迴对自身宏富著述的自得心态就是小说中匡超人相关描写的来源。谈及研究经历,叶老师概括道:原型研究是一个双向发现的过程:新材料的发现可以推动原型人物的考证,而原型人物的确定也使得更多材料被纳入研究视野。
结合郑志良、井玉贵等先生对《儒林外史》人物沈琼枝的原型考辨,他重申了“本事”与“原型”之间的区别:作为小说人物塑造基础的现实人物是“原型人物”,而某些行迹被带入小说并附着在某一人物身上的现实人物则是“本事人物”。以往被当做原型人物的张宛玉实际上只是本事人物,而沈珠树才是沈琼枝真正的原型人物。可见辨明“本事”与“原型”两个概念的重要性。
叶楚炎讲座中指出,原型研究不应止步于考辨人物,还应促进对小说文本的理解。读者亦不可简单地将原型人物等同于小说人物。他总结出由原型人物向小说人物转换的两种具体手法,一是遮蔽,二是叠加。原型人物与小说人物间的差异变化透露了吴敬梓对时人的讥刺,而借助原型人物了解作者所处的文化语境,更是对了解《儒林外史》的反讽艺术提供了重要线索。结合《围城》《斯通纳》等小说,可以发现原型是小说创作中一种习见手法。而基于本事、原型的挪用、叠加、转化、遮蔽等手法,亦可以丰富对于小说“虚构性”内涵的认识。以上就是原型研究带给《儒林外史》乃至小说文体的重要启示。
最后,叶楚炎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原型研究与索隐派的区别”“《红楼梦》原型研究的可能性”“如何确定选题意义”“诗词中的本事研究”等问题作出了耐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