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4日,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兼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应文学院邀请,在文华楼西203教室为学院师生做题为“中国文学理论70年”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宋旭红教授主持,80余名师生聆听讲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高建平教授总结了中国文学理论70年来的发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给了师生们。他首先把这70年分成五个阶段:新开端、新变化、新时期、新世纪和新时代。这五个阶段又可分前三十年、后三十年及最近十年。“新开端”主要着眼于1949年的第一次文代会和1953年的第二次文代会以及当时中国受到俄苏影响下的文艺理论建设。“新变化”指的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思想开始摆脱苏联的影响。毛泽东主席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推动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和理论发展。学术界还展开了规模宏大的“美学大讨论”。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的召开,周扬提出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1956到1963年期间,中国的文艺理论教材也从原来以俄苏编写的教材转向了中国学者编写的教材。“新时期”则强调了1978年重启“形象思维”的讨论、“二为”方针的提出以及“美学热”的兴起。“新世纪”聚焦于全球化与文论的国际对话。“新时代”则关注了“走出‘河东河西’的循环,建立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这一命题。
高建平教授重点讲述了“70年文论资源的层次论”并将其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中苏结合开始构成的文论的基本框架;显性的根据地资源、苏联资源与隐性的中国传统文论资源、西方文论资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的提出和意义的演变以及如何解决古今和中西二元对立。随后考察了70年文论的“功能论”,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规范性、描述性与文化的转向,最后以“回到文学实践”为小结结束。
高建平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文论7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梳理了中国70年文学艺术理论的历史脉络,挖掘文艺理论发展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要素,而且向同学们传授了如何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鼓励同学们多看相关史料,关注中国文论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学发展的逻辑理路,让师生们深受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