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学专家许振东教授应邀来文学院讲学:问三国,谁是英雄——谈三国演义的审美价值观

编辑:张琰 时间:2019-11-19 点击数:

2019年11月13日下午,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廊坊师范学院二级教授许振东老师,应邀在文华楼西区707教室为文学院师生做了题为“问三国,谁是英雄——谈三国演义的审美价值观”的讲座,这是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前沿系列讲坛的第六讲。讲座由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叶楚炎副教授主持,曹立波教授以及三十余位硕博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叶楚炎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许振东老师的研究成果。许老师主要研究明清文学与京津冀历史文化,在《社会科学》《南开学报》等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编著书籍十余部。代表著作有《明代京畿文人编年史》《明清小说的文学诠释与传播》等。

讲座中,许振东老师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阐释了《三国演义》的审美价值观。首先谈到的是《三国演义》的成书和版本问题。《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正史,即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北朝裴松之的注。二为民间传说、野史笔记和讲唱文学等。《三国演义》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共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句回目,为现存最早版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观念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三百年来最为流行,世称毛评本。

其次探讨了《三国演义》中“谁是英雄”的问题。在第二十一回中,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否定了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得出的结论是“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认为只有刘备和他自己可以跻身英雄之列。二人身上都有着“英雄”的特质:刘备是“仁君”的典范,他善良仁厚、坚毅执着、重义轻利、尊贤爱才;曹操则志向远大、胸襟开阔、胆识卓异、勇猛机警、广揽人才、不拘一格。曹操身上虽然带有一些英雄应具备的特质,但其“奸雄”的一面同样也不能忽视:他自私自利,认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又狡诈多疑,专横残暴,书中写他疑而杀人、梦中杀人、酒中杀人、借刀杀人、伺机杀人,实在“奸绝”。



许老师着重讲述了本场讲座的核心问题,即“英雄何来?——审美价值观分析”。一是以善为起点与核心。明末李贽提出“童心说”,改变了传统审美思维的路径,人们欣赏婴宁的笑、黛玉的可爱和李逵的单纯也与此息息相关。《祭天地桃园结义》中描述的刘备形象是“那人不甚乐诗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到了后期《宴桃园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始立功》中此段描写发展为“那人平生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突出了刘备作为一个“仁君”,其身上“善”的部分。二是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与空灵的意蕴(化境)。许老师援引了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以诸葛亮的用“智”与曹操、司马懿、周瑜的用“智”相比,以关羽的“神勇”与吕布、许褚、张飞的不同的“勇”相比,指出诸葛亮的智、关羽的“勇”都游刃有余、不露行迹,均达到了最高境界,这是中国文化所推崇的。三是推崇秉仁持正、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这在诸葛亮身上有着较好的体现:他忠贞、心地坦诚、大公无私,不居功自傲,为光复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的仁厚与曹操的奸诈残暴有着本质的不同。全书最后,羊祜与陆抗的友好“对峙”,颇体现了作者的崇和思想。四是尚智重义。这体现在智者为强。仍以诸葛亮为例,他博学多能,才智过人,具有远见卓识。其隆中对、火烧博望、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智激孙权、三气周瑜、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空城计,都是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让读者为之惊叹。关羽的“义绝”也为千古所仰。

最后叶楚炎老师做了总结和补充:《三国演义》是进入明代文学阶段首先讲述的一部作品,也是进入我们视野的第一部章回小说。宋元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除了三国故事,还有五代史,可为什么唯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从诸多讲史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最杰出的作品,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此外,《三国志通俗演义》既不是纯粹虚构的小说,也不是历史,题材决定了它兼有历史和演义两重特性,研究的时候要注意二者的分野。比起“七实三虚”的情况,“七虚三实”可能更符合文本的真实状态,但即便是虚构的部分,也有前期素材累积的支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定型之后,不同的版本之间亦有颇多差异,一些细小的改动也会使得同一人物形象在不同的版本中出现较大的区别,这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本次讲座,许振东教授由浅入深地讲解了《三国演义》的成书和版本问题,更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认识、研究三国人物的审美路径,独特的学术视角令在场师生颇有启发。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许桐溪

学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文华楼13层  邮政编码:100081 2019©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