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苑利老师应邀来校,在文华楼西区203教室为文学院师生做“传承的密码”学术讲座。讲座由我校文学院王卫华教授主持,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王卫华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苑利老师的工作成果与专业经验。苑老师是我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起步最早、研究成果最多的实力派学者之一,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民俗学与遗产学视域下的乡土中国》《中国非遗保护启示录》等多部专著,成果丰硕。
苑利老师的讲座围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怎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问题展开。在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阐述中,从传承主体、传承时限、传承形态、传承的原生程度、传承对象品质和传承范围六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文化事项,包括表演艺术类、工艺技术类和节日仪式类三大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是“文物”,它与物质文化遗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因此,非遗保护不能用线性进化论观点看问题,其价值在于其所承载的纯正的民族文化基因。
对于“为什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苑利老师认为,非遗在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包括:帮助人类认识过去的历史价值,帮助人类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审美生成规律与演变规律的艺术价值,帮助人类解读历史科技成就的科学价值,推动社会发展、调节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社会价值,以及为人类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的创造提供参考的借鉴价值。只有清楚非遗的价值与作用,才能真正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才能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于“怎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提出并阐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坚持的十大原则,即非遗保护的“有形化”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整体保护原则、活态保护原则等。
最后,苑利老师总结道,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其原因就在于非遗的传承。我国珍贵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密码。保护非遗的真正目的,是让中华文明世世代代永不断流。
在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苑利老师旁征博引、声情并茂,对非遗学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进行了全面细致、生动形象的诠释。其风趣幽默而富有深度的演讲,使现场气氛热烈,在场师生获益良多,意犹未尽。
撰稿:孙佳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