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下午,原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现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中华诗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宵兵教授应邀在文华楼西807教室,为文学院师生做题为“沉郁词的美学特质和创作实践”的学术讲座。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石亚洲教授出席讲座并讲话。文学院党委书记邓光奇、副院长杨天舒、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张英、古代文学导师组组长曹立波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蓝旭教授、王秀林副教授、何春环副教授及百余名学生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杨天舒主持。
石亚洲副校长对孙宵兵教授前来讲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学院的发展、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师的辛勤努力,也离不开校外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希望文学院立足学科发展,紧跟学术前沿,拓宽学术视野,入主流,争一流,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更大努力。
本次讲座,孙霄兵教授从沉郁词的流派价值和美学内涵两大部分入手,提纲挈领地对沉郁词的美学特质和创作实践进行介绍,其中,对组成美学内涵的八大特点进行具体阐释,以揭示沉郁词所蕴含的独特美学特质。
在第一部分,孙霄兵教授提出,在豪放与婉约这两大中国古典词类之外,存在一种为传统词论所忽视的词类——沉郁词,探讨了沉郁词概念的确立和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首先,孙教授援引了晚清文学批评家陈廷焯的观点,认为陈廷焯是将沉郁词真正作为系统概念提出的第一人。其次,孙教授指出,沉郁词概念的提出有两大原因:其一,从中国古典词自身发展角度着眼,词至清代,豪放词与婉约词这两大类词的生命力高峰已过,面临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同时,词的创作实践,要求提出新的词学理论,体现新的时代要求;其二,从社会现实角度着眼,作为少数民族王朝的清朝,在意识形态上对以反抗夷狄为主的豪放词的排斥,导致了整个清代豪放词地位不高。因此,孙霄兵教授指出,沉郁词的提出,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不仅在总体词的研究和创作上,具有重新构建词坛流派和激发词的研究和创作新气象的意义;而且在现实层面上,具有克服当下浮躁情绪、形成更为深刻的民族文化的意义。此外,孙霄兵教授又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从西方文艺理论的角度,阐释了沉郁的概念。孙教授认为,陈廷焯对沉郁词概念的提出,实则暗合了西方文学理论发展潮流,这说明了世界文学具有共同的时代脉搏。
第二部分为本次讲座的核心,孙霄兵教授对沉郁词的美学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孙霄兵教授通观中国词学史,结合创作实际,将沉郁词丰富的美学内涵细分出八种内涵特点:深厚、顿挫、凄丽、悲苦、苍凉、忧愤、沉痛、决绝。并认为,沉郁词的发展,在情感体验上有着逐步加深的发展轨迹。
一曰深厚。孙霄兵教授提出“深厚”是沉郁的根本,“深厚”的产生源于作家恰到好处的气力并用,“深厚”的基本内容是符合儒家温柔敦厚诗教要求的忠厚。孙教授在冯延巳、秦观、冯旭等人的经典作品赏析中,感叹中国“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忠厚蕴含了中国古人很高的处事哲学。
二曰顿挫。孙霄兵教授认为,“顿挫”指的是不许一语道破,具体指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急徐相间、音调的抑扬抗坠、旋律的跌宕有致。读词所感受到的沉着痛快实则来源于沉郁顿挫。顿挫与沉郁是不可分割、相得益彰的关系。
三曰凄丽。孙教授指出,从深厚、顿挫再到凄丽,成一新境界。在美学意义上,作为对于沉郁的一种平衡和融合,凄丽进一步丰富了沉郁词的内涵。孙教授通过逐字细品《高阳台·西湖春感》(张炎)、《风流子》(吴激)、《山花子》(陈子龙)、《贺新郎》(毛泽东)四篇作品,由凄凉幽怨之切,而见其郁之至,厚之至,阐述出凄丽所表现出“沉郁含意”。
四曰悲苦。孙霄兵教授援引了中国古代文论中之“诗穷而后工”和西方文学理论家让·斯塔罗宾斯基的观点,从而认为悲苦是沉郁词的体现,沉郁词多悲苦语(贺铸《青玉案·春暮》)。
五曰忧愤。“悲愤慷慨,郁结于中”,此为忧愤的内涵。孙教授认为,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一词将此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他还提出词到南宋末年出现了一些非常有特色的作品,蕴含了极深的忧愤,这一点值得注意。
六曰苍凉。在论及此点时,孙霄兵教授首先盛赞李白《菩萨蛮)一词写得最为苍凉沉郁。而这种苍凉沉郁,在《忆秦娥·箫声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句,以凝炼的语词,加以自时空而拉出的张力,更到达一种无人能及的高度。其次,他还注意到存在着对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一词误读的现象。孙教授结合自己平生经历,提出读此词应将重心放在前段,从积极的一面解读——“人生如梦”一句,实则反衬人间功业之不易。此外,教授带领大家细品了毛泽东主席《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不仅点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句足以与上文“西风”一句相并肩。最后,孙霄兵教授总结,写词时须学古人作法,用反话表现——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七曰沉痛。沉郁的高级概念是沉痛,常常有明显甚至强烈的生理反映,有着沉郁悲慨、凄断哽咽的感情。孙教授以魏晋名士聚会沉痛而哭、后主词《浪淘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和刘辰翁《兰陵王》中“想荒坟酹酒,过车回首,香魂携手抱相泣”三处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以沉痛为美的传统。
八曰决绝。也称绝望。孙霄兵教授认为,词写至最后,绝望中表明心志,便是决绝。孙教授以温庭筠《蝶恋花》、王清惠《满江红》、辛弃疾《摸鱼儿》三词为例,展现了古人无处可写,唯有决绝的沉痛。
在讲座中,孙霄兵教授娓娓道来,洞隐烛微,语重情深,赢得了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最后,同学们踊跃提问,孙霄兵教授给出了详尽的回答,讲座至此圆满结束。
撰稿:韩卓希 左佳帅
摄影:毋凡 马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