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5日,《红楼梦》教学实践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植物园曹雪芹文化中心品红轩召开。此次会议由北京曹雪芹学会主办,承办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红楼梦》研学基地、《曹雪芹研究》编辑部。
这次的《红楼梦》教学实践专题研讨会是《红楼梦》研学基地挂牌以来的第二次研学活动。我校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参与研讨的有曹立波、叶楚炎老师,以及郝林芳、宋宝宇、张晓燕三位红学选题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学《红楼梦》研学基地”揭牌仪式于2019年10月23日在北京植物园曹雪芹文化中心品红轩成功举办,犹记那时曹立波教授做了题为“《红楼梦》十二首咏菊诗的时空背景与审美意蕴”讲座,学生们参与了分角色吟咏,声情并茂的咏菊诗会在“明岁秋风知再会”的意韵中落幕。
又一度春去秋来,恰遇七夕,香山脚下,风和景明。在特殊的日子里遇见红楼之美,倍觉温馨。由于疫情原因,与会人员不能全部到场,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会议方式。参加此次研讨会并发言的有来自复旦大学的罗书华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胡文骏编审、美国中北大学的孙金爱教授、stuart keith patterson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彭利芝教授,分享教学体会的还有中国传媒大学李汇群、洛阳师范学院杨锦辉等年轻教师。除了高校教师,还有来自北京市重点中学的老师,如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语文学部负责人何郁老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第101中学的高级教师韩璐和王如老师,北京市新亚中学 房璨老师。此外北京曹雪芹学会副秘书长胡鹏老师与郭亚妹老师(“品红课”项目负责人)、以及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赖慧融等都参会并发言。
主持人位灵芝老师指出“《红楼梦》教学实践”这一议题具有深刻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红楼梦》由问世至今已经进入了经典化传播阶段,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化的发展,根据2015年“全民阅读调查”统计有67.7%的国人知道《红楼梦》,3.4%以上的国人将《红楼梦》读过三遍以上;2017年《红楼梦》进入高考必考范围,意味着《红楼梦》进入了新的传播阶段。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红楼梦》应该如何进行文本传播,如何走进课堂就成了一个关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关系的大问题,因此也更加彰显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
研讨会分为上下两个场次进行,第一场的主题为:《红楼梦》的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研讨。第二场的主题为:《红楼梦》教学文本设计研讨。
上半场首先由曹立波教授发言并致辞,发言的题目是《<红楼梦>导读课程的实践性与网络化》。曹老师自2005年起,在中央民族大学面向文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红楼梦》导读课,已完成了16个春天的教学任务。此门课程的“实践性”与“网络化”,源于两个平台:一是实践平台——研学基地;一是网络平台——视频公开课、慕课、直播课。《红楼梦》导读的实践性主要指的是红楼课堂与研学基地的互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托北京红楼文化资源与《红楼梦》导读课形成互动。将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曹雪芹文化中心等地作为品红课的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使本科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多渠道拓展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红楼梦》导读的“网络化”体现在红楼课堂与网络平台的互补。近8年间,曹老师录制了多门慕课,开设过多次直播课。比如2012年12月在爱课程网上线的“红楼十二钗评讲(1-12讲)”,2013年5月获批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19年3月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红楼梦>经典章回讲评》,由高教社录制,运行三个学期在线学习人数达4.6万余人。2019年11月参评“最美慕课”,获得30万的点赞投票。2019年录制了《走进大观园》12讲,2019年7月上线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20年《北京日报》慕课平台转载。
作为慕课见面课,曹老师在2020年春应邀主办两场面向社会的经典文学讲座直播课,一场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用文学守望春天”系列活动;另一场是国家博物馆“《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系列讲座,关注达22.4万人次。借助自己的教学视频或者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拓展了教学空间。2020年疫情期间,开启了本科生网上视频教学《红楼梦》导读课。文学专业及全校跨专业选修人数多于往年,合计61名。考虑到学生在家学习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网络直播课程的教学重点突出“外景空间感章节、互动答题环节、多种教学软件互补”三个创新点。《红楼梦》导读慕课,让中国古典名著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焕发新的生机。
复旦大学罗书华教授发言题目为《<红楼梦>精神与网络教学》,罗老师开设有两门与《红楼梦》相关的课程,分别为《<红楼梦>与人生》《<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在新冠疫情期间,教学态度由排斥使用互联网教学向主动使用互联网教学转变。提出了“《红楼梦》精神与网络精神、教学精神特别契合”的新颖观点,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歌颂逃课与逃课者的小说”,而《红楼梦》网课恰好与这种“逃课”精神相吻合,网络教学、线上教学、云中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形态,不禁反思让学生在实体课堂上正襟危坐的沉浸于《红楼梦》的学习,是教育还是强迫,而在网络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更为自由,甚至可以隐身逃避发言,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与需求、选择与发展,这与教育是让学生们发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来自美国中北大学的孙金爱教授分享了她在美国大学本科教学中的《红楼梦》教学经验和心得。她以《红楼梦》教学为试验田,探究如何让美国学生对学习中文感兴趣并得到终身成长,比如从案例出发,通过教育认知的理论框架分析“体验式教学”在《红楼梦》教学中的展开,学生通过感官具象的活动逐步被带入深入探讨、理解、思考,再到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让《红楼梦》的学习更加生动、有意义和有成就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彭利芝教授围绕“最好的时代”和“多样的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发言,首先指出了现今社会是从事《红楼梦》教学和研究的“最好的时代”,原因之一是潜在受众激增,现在《红楼梦》的受众中,在校学生、红迷只是少数,认为自己应该了解传统文化的受众才是多数,尤其是国家层面的“文化自信”发展战略提出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学习国学,学习传统文化。原因之二是各级学校《红楼梦》教学得到强化。比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要求学生必须选修2学分的国学与历史板块的课程,彭老师的《红楼梦赏读》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设的。再比如按照教育部的最新规定,高中生要求全文本阅读《红楼梦》,这与之前的选读完全不同。此外,小学语文课本中,也选取了《红楼梦》的片段,这势必拉动低龄学生及其家长对《红楼梦》的重视。原因之三是现在社会已经具备终身学习的外部环境。人们的空余时间增多,社会急剧变化,学习型社会形成的条件已经具备,比如知识付费的行为越来越多。其次,彭利芝老师认为现代社会已迎来了《红楼梦》教学最为“多样的方式”,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疫情期间,线上授课的经验打破了过去的思维壁垒,发现线上教学这种不能面对面的弊端,亦有其可取之处。以课堂讨论为例,实体课堂的讨论经常组织不起来,尤其是遇到不活跃的班级,有了网络平台以后,同学们非常的踊跃,所有的讨论基本都能完成,还可以彼此看到,感觉时间可以过得很快,所以这种交流可能更适合新一代大学生的习惯与思维,在线时候跟老师的关系,比实体课堂也更亲密一些。二是慕课平台、慕课资源的方兴未艾。在大型慕课平台上,至2019年10月底,已有9门与《红楼梦》相关的慕课,就教学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导读类、文本赏读类、专题解读类。专题解读类慕课将是未来慕课发展的一个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曹雪芹研究》2020年第2期。三是知识付费平台的《红楼梦》音频课。音频课具有时长短、走人心、便捷阅读的特点,受众会越来越大,音频课的内容与实体课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实体课堂更多的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觉得应该告诉学生什么,音频课更注重对象,注重受众的需求。音频课的这种教学特点,对于实体课堂的教学也具有启发作用。直播课,则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的教学方式。
上半场发言的还有中央民族大学叶楚炎老师,叶老师认为,从古代小说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红楼梦》一书是极为重要的的一个环节。并且主张《红楼梦》的教学应放在18世纪古代小说发展演变的的大框架下进行探讨,在与现实语境的对话、自况性写作以及文体新变等方面,《红楼梦》都体现出与18世纪同时期的诸多小说相类似的特质,因此,在这一框架中进行审视,有助于同学理解和把握《红楼梦》的特点。例如从小说文体的角度看,章回小说的文体已经成熟而稳定,但曹雪芹、吴敬梓等小说作家都并不满于仅仅沿用原来的文体架构,而是不断在探索和尝试章回小说叙事的可能性,所以如果能将《红楼梦》与同时代的其他小说例如《儒林外史》一起对读,对于《红楼梦》在小说分回、韵文使用等文体方面所呈现出的新变,也会有新的认识。
中国传媒大学李汇群老师的发言题目为《新文科背景下<红楼梦>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介绍了何为“新文科”、《红楼梦》课程建设如何和“新文科”相结合、《红楼梦》课程新主体建设、《红楼梦》课程新内容建设、《红楼梦》课程新平台建设等问题。提出在“新文科”背景下,《红楼梦》课程建设应因应时代需求、应厘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应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在《红楼梦》课程新主体建设方面,应注意“互联网+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还应该注意翻转课堂的理念与实践发展,实现课堂教学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的发展。在《红楼梦》课程新内容建设上,应该打破人文学科内部的壁垒、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壁垒、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壁垒。在《红楼梦》课程新平台建设方面,注意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课堂内外教学相结合以及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比如在作业的设置上鼓励学生去社会上实践,通过问卷调查、田野实践、访谈、大数据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了解《红楼梦》在当下的传播状况。李汇群老师进一步总结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5G时代的到来,当下时代风云变幻,《红楼梦》课程建设面临着更多挑战,众多红学、曹学研究者应形成学术共同体,与时俱进、兼容并包、互通有无,对时代挑战作出更好回应。
美国中北大学Stuart老师的发言题为《我与<红楼梦>的邂逅》,Stuart老师认为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英语更广泛地阅读《红楼梦》,因为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也因为它是向讲英语的观众介绍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微妙之处的有效方式。Stuart老师表示,作为《红楼梦》的英语阅读者和老师,他将讲述自己六年前开始教这本书以来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红楼梦》在美国乃至世界的传播做出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晓燕则以曹立波教授2020 年春季学期《红楼梦》导读为例,分析了“直播课+MOOC”的教学实践在《红楼梦》教学中的运用情况,重点从《红楼梦》经典章回评讲的慕课、线下见面课、“直播课+MOOC”的双平台教学模式、成绩评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红楼梦》课程的教学总结。
新冠疫情阻挡了与会人士能完全面对面交流的条件,但阻挡不了参会人员对《红楼梦》教学的执着探索,大家在研学基地积极分享自己的《红楼梦》教学心得。位灵芝老师最后总结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对自我生命的实现,也包含着他对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红楼梦》教学研讨也是希望延续曹公的精神,为社会培养更健全的个体、使人们具有更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再次光临曹雪芹文化中心,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给社会传递更好的内容。总之,此次会议吸纳了国内外高校、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中学名师、曹学会等多方面教学和红学的同行同好,内容丰富,盛况空前,线上线下的形式,别开生面,可谓是一次圆满的学术研讨会。
撰稿:郝林芳、宋宝宇
责编:杜瑞 张琰
主编:曹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