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为回顾国家发展道路中的变化,进一步弘扬爱国精神,提升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命感,也为使新一届研究生会成员之间彼此熟悉、增强团队凝聚力,文学院研究生会于10月23日开展“助力脱贫攻坚,家国齐奔小康”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全体研究生会成员相聚海淀工人文化宫电影院,观看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并进行了观影心得评比。通过此次活动,每个人都感受到家乡巨变的来之不易,为家乡建设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以这样一种轻松欢乐的方式,研究生会成员之间的距离都被拉近,彼此的情感交流让此次活动变得亲密又温暖。

《我和我的家乡》通过讲述中国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将医保、交通、教育、绿化和扶贫串联在一起,抒发了人们的家国情怀,展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观影过程中,同学们被影片中的幽默所吸引,被家国深情所打动。观影结束后,同学们仍意犹未尽,纷纷提交了自己的观影心得参与评比,以下展示部分优秀影片心得体会。
这部电影延续了去年《我和我的祖国》的设置,再一次为我们呈现了祖国的伟大,也激发起我对家乡的热爱和感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乡,无论我们身在哪里,心中最牵挂的,还是养育我们的家乡和等待游子归来的亲人。想起去年看《我和我的祖国》时,就被我国70年的坎坷历程所打动;今年又看了《我和我的家乡》,让我再一次流下感动的泪水。一“国”一“家”,这两部电影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家”一词的含义。祖国的命运与每个人的命运都紧密相关,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才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而祖国的强大又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奋斗,正如电影中所说,学了本事,回报家乡,报效祖国。
——2020级中国古代文学 宋裕超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们用不同的方式建设着家乡,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为家乡添砖加瓦,只因他们心中都有着相同的情感,饮水思源、叶落归根。它的播出,勾起了我们对于家乡的记忆。让我又哭又笑的是“神笔马亮”这个故事。原本可以去俄罗斯留学的马亮,却来到了自己的家乡扶贫,但他妻子却执意不让。为了隐瞒妻子,马亮演绎了一段令人爆笑的故事:让村民委员会主任戴上金色假发,学俄语来假扮俄国人;每到快要露出破绽时,总会装作网络卡;寄不到的衣服就自己画上去,视频通话还要有时差,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躺在床上装作刚睡醒的样子……总之,每个地方都能戳中人的笑点,让人笑到停不下来。但在幽默的同时,也不乏有让我们为之动容的地方。马亮放弃在国外留学的机会,回到那个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子里进行扶贫,带领人们走向富强,这是一个比留学更光荣更伟大的事情。
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我们始终怀着那份对故乡眷恋的心。无论我们在世界的哪一端出生,在哪个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在心底,那便是——故乡。
——2020级文字学 王思怡
有关家乡的记忆,是拍打礁石的海浪声,是门缝飘出的饭菜香,是上学前薄薄的晨曦,是放课后的沉沉暮霭。却终于有一天,它简化成了新年大扫除的灰尘,煮饺子氤氲的水汽,鞭炮声响后满地的碎屑与飞灰。过去,迫于家乡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往另一个城市工作打拼、生活学习。如今,随着国家科技的发展,制度的保障,家乡同样提供了优质的发展机会,回到家乡成为年轻人创造美好生活的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让家乡的记忆不再遥远,让童年的梦想照进生活。
——2020级中国古代文学 邢雨涵
《我和我的家乡》电影通过社会各界小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人在捧腹大笑之余也不禁产生深刻思考。
电影内容也不仅仅是赞扬,也反映出了过去和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医疗保险双轨制、山区交通、农村教育以及西北环境与农业的发展,这样的批判可以说是直戳社会痛点,但与此同时电影也为我们展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靠国家和政府的资助,更加靠的是张北京、范老师、马亮等社会基层人民的奋斗和坚持。
影视作品是弘扬主旋律、宣传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我和我的家乡》无疑完成得较为出色,能让观众在光影变化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起观众对美丽家乡和强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020级中国古代文学 陈珂岚

作为黄金十一假期影片的扛鼎之作,《我和我的家乡》以五个短故事将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家乡呈现出来,影片没有采取千篇一律的结构,而是以空间为轴,用喜剧的外部形式反映当代中国家乡发生的可喜的变化,赞美家乡,赞美新中国。
无论是张北京那样的老好人,还是冒着滂沱大雨为中国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范老师,抑或是扶持公益的毛蛋和搞创造发明的黄大宝,以及脱贫攻坚的马亮,他们都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在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我们祖国的一切都离不开这些中国的脊梁。这些人都是为了家乡为了祖国奋不顾身的“大写的人”。
虽然他们不能从更大程度上改变中国的命运,但千千万万个人一定可以汇聚力量,让家乡和祖国变得更好。
——202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 孟丽军
《我和我的家乡》的五个短片充满了巧思,将喜剧的类型深度与主题情感很好地结合到一起。实际上,许多人眼中充满贬义的“小品电影”一词,恰恰最能概括五部短片的优点。尤其对于短片而言,能将小品的意趣以合理方式纳入到镜头语言内,同样考验创作者的影像编织能力。
《我和我的家乡》里面的五个短故事,都是文本层面合格的小品,而其中四个,又以小品结构为出发点,建构出了一整套的影像表现力和情感描绘,以及文本主题中的乡土情结,可以说是几位导演一次集中的超水平发挥。这次立足于新农村变化这个高点,拍出了很难得的地气,看得出导演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述说着小人物的故事。所以主旋律也是可以拍得格外好看的,是一部有笑有泪,阖家欢的电影。
——2020级中国古代文学 汤朝露
乡愁本就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在多少游子的梦里浅斟低唱。偌大的贫穷闭塞的山村中,有了牵挂与感动,于是他乡也成了故乡。
蓦然回首,九二年的一切被沧海桑田般的巨变沉寂在岁月中,成为贫穷落后的殉葬品。幸好,人们心底的感恩却容易被唤醒,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当不能遮风挡雨的破旧教室被复原,记忆碎片也重新鲜亮在范老师的脑海中。我想起著名作曲家林海老师的一曲《醉梦》,古琴与笛子演绎出的是风雨过后的岁月静好,比起大风大浪之前,多了一份释然,像是含泪的笑。我们眼前的灯火辉煌之处,铺垫着几辈人曾经走过的泥泞小路和风雨如注。在新学校华美灯光的照耀下,在老一辈和新一代的拥抱中,所有的迷茫、付出与感恩,都被温暖和释然。
或许因为我曾经在一所师范院校读书,潜移默化中对“师恩”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范老师滑倒在小桥边,准备好的颜料跌入小溪中,他慌张地捞起,却也是徒劳,被染成五色的溪水趁着大雨欢快地逃走,范老师眼底的落寞也被大雨掩盖。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流泪,但是曾经自诩泪点高的我此时眼泪决堤,哭得溃不成军。我曾经遇到过许多好老师,也有志在杏坛的同学朋友,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亦感受到一种回家的温暖,同时我也懂得了“春风化雨”的含义,他们终将桃李满天下。
“千万人赴宴,千万人退却,独他极力向前。”
撑一叶扁舟,向远方漫溯,可这座小山村却成为零碎的记忆片段被范老师惦念了一辈子,像撕裂的画一样,用余生拼好,带回去,珍藏起来。
——2020级中国古代文学 李子琦
十年了。当时这个教室是猪圈,只有两个孩子,一只小猪崽。这怎么行呢,于是他一家一家敲门,很严肃地告诉家长们孩子需要读书,以后他们才会过得好。真好,如今教室里已经没有小猪崽了,门口虽然有只鸡,但不让它进来就行。整个教室里坐满了孩子,也只应该有孩子们。他站在讲台上,心想,这是最后一节课。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呢?小花的鞋底没纳好,二加二等于掰……同学们在笑,他想,开心点好,于是也跟着笑。最后一节课了,那就不讲课本上的内容了,来说说我和我的乡……家乡……乡家?他愣了愣,感觉脑海有点混乱,片刻后,却听到了男孩的啜泣。他知道那是谁,那是姜小峰。小峰画了一幅画,他有些看不懂,于是很耐心地听小男孩解释着:这是学校,这是滑梯……这里是蓝色的……这里是红色的……为什么不上色呢?是因为没有颜料。他看着男孩低落的神情,耳边忽然传来刺耳的铃声。
梦破碎了。女孩的草鞋变成了精致的凉鞋,没有颜料的小峰拿出了一大桶彩色笔,简陋的木櫈如今崭新而坚固,天上的大雨……停了。他的世界一片混乱。于是穿过晴空万里的荷塘,穿过欢声笑语的人群,穿过琳琅满目的街巷,穿过他迟迟拼不起的记忆长廊。那天大雨瓢泼,他要去给小峰拿颜料。他跑啊跑啊跑,拿起自己的颜料,拿扇子挡着,跑回教室,跑……摔在了桥上。颜料掉进了河里。他惊慌失措地去捞,但红的、蓝的、黄的已经流淌在了潺潺的河水里,滴滴答答的雨声中,有人叫老师,他抬头去看,有些难过和愧疚地对最前面的男孩笑了。年轻人对他笑,明媚而乐观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有点像当年的样子。那块拼图,回到了该在的地方。他高兴得像个孩子。原来没来得及给的颜料,学生已经自己画上了啊。范老师的那块拼图,也拼起了我们心里的遥远而又亲切的家乡图……
——2020级汉语言文字学 张柯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影片中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结束了,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乡故事”还在继续,留在心中的不管是根植于血脉的思乡之情,还是建设家乡的家国情怀,都显得弥足珍贵。通过此次“助力脱贫攻坚,家国齐奔小康”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希望文学院研究生都能永葆初心与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意志与决心,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不断“乘风破浪”,不断进步,为家乡与祖国的建设留下自己奋斗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