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教学实践专题研讨会在曹雪芹文化中心召开(下)

编辑: 时间:2020-09-01 点击数:

2020年8月25日,《红楼梦》教学实践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植物园曹雪芹文化中心品红轩召开。此次会议由北京曹雪芹学会主办,承办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红楼梦》研学基地、《曹雪芹研究》编辑部。


A704E



这次的《红楼梦》教学实践专题研讨会是《红楼梦》研学基地挂牌以来的第二次研学活动。会议分两个板块展开研讨。上半场主题是《红楼梦》的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研讨。我校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参与研讨的有曹立波、叶楚炎老师,以及助教张晓燕同学先后发言。


112929

103846


下半场的主题为《红楼梦》文本设计研讨。

下半场首先由北京市特级教师何郁发言,发言题目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建议》。何郁老师说,阅读《红楼梦》首先要搞清楚,它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有三个基本界定,章回体长篇,这是说文体特征;古代思想和艺术的高峰,这是说它的成就;百科全书,这是说它的内容丰富。基于这种认识,就可基本确定《红楼梦》的教学内容,如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诗词习俗、复杂的主题等。这是基本教学任务。如何在教学上寻求突破呢?比较可贵的一点,就是要认识《红楼梦》的独特贡献,这可以借助鲁迅先生的观点展开,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于是教学上就可以采取多途径、多策略,如基于学生立场、基于教师独特的发现和研究,基于任务群的学习等等;甚至还可以更深更新一点,如有的老师借助神话打开突破口,或借助《红楼梦》与佛道的关系进入等,从而使教学内容别开生面。


65446


洛阳师范学院杨锦辉老师发言题目为《新时代师范院校<红楼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基于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红楼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措施和效果。学情分析表明:本科生在《红楼梦》阅读方面存在明显的欠缺,在选修课程时对专业发展要求不甚明确。结合高校教学OBE理念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在《红楼梦》教学中探索“三位一体”的改革措施,即:内容上关照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形式上采用“雨课堂+MOOC”混合式教学,学习方式上建立工作坊研讨机制。学期末的教学质量问卷结果数据显示:在对“能否胜任中学语文《红楼梦》教学”的综合评价中,选修过本门课程的学生比未选修的学生更自信。师范院校《红楼梦》课程教学要更加坚定了师范教育定位,立足文本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要进一步加强,全面提升师范生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57E39


北京市101中学韩璐老师的发言题目为《给中学生讲<红楼梦>的失与得》,韩老师自2012年起在中学开设《红楼梦》选修课,从“考证”的思路切入,最终调整为对《红楼梦》阅读方法的示范与调整,以学生自主阅读的独特体验为目的,收到了令人惊叹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理解可能会超越老师,比如有学生总结出元妃省亲时,在贾府只呆了七个小时,却流了六次眼泪,从这个角度出发,悲恸油然而生,这种注重细节的阅读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另外韩老师分析了2017、2018、2020年北京卷的《红楼梦》高考题,最赞赏2020年试卷的考试方式,对高考应该如何考《红楼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韩老师提出了中学讲授《红楼梦》遇到的一些问题,如课时不足、学生差异、高考考查的不确定性等,希望以此与各位专家继续共同探讨。


F12F1


清华大学博士生赖慧融的发言题目为《探讨清华大学本科生解读人文经典之取向——以2019年春季“<红楼梦>导读”课程为例》,从经典情节中提炼出七大议题,分别是:演说荣国府、宝黛初见、刘姥姥进贾府、元妃省亲、黛玉葬花、宝黛诉肺腑、宝玉挨打。根据学生选题倾向性发现“宝黛初见”一类爱情议题最受欢迎,而“演说荣国府”这类探讨世情的议题不受学生青睐,亲情议题“宝玉挨打”讨论最为热烈。归其原因,议题讨论难易度影响学生选题偏好甚深,同时能否直观产生个人带入感亦为一大影响因素。最后,根据期末成绩分析表得以发现学期成绩高分群与课堂表现优良者的重合度极高。


B34A1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郝林芳的发言题目为《经典名著导读实体课堂与线上慕课教学的互补性探讨——以<红楼梦>经典章回评讲试卷分析为中心》,从学生对慕课《<红楼梦>经典章回评讲》反馈意见出发,总结了实体课堂与慕课的互补性。慕课视频能在实体课堂上发挥很好的作用,比如慕课教学为课堂讲授提供文献支撑、慕课影视资源与课堂文本阐释完美融合,而实体课堂又可以是慕课教学的一个延伸,《红楼梦》赏读类的慕课为同学们进一步明晰文本情节提供了基础,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学理性,对于文学来说,能同时站在感性与理性两个角度来认识文学的学科人才,才是优秀的人才,也可以使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向着教育部近两年所提倡的金课、内涵式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探索。


5359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宋宝宇的发言题目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红楼梦>导读课程中的应用》,从授课方式、作业和习题的设计、考核方式三个教学环节阐述了《红楼梦》导读课程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并用一系列翔实的示例与数据,来总结《红楼梦》导读混合式教学的课程特色。


8A5C


下半场发言的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审胡文骏老师,发言题目为《〈红楼梦〉出版与大众教学传播的几点感想》,从《红楼梦》出版与大众传播、教学的密切关系谈起,讲述不同版本间艺术呈现的差异和补校、增订过程,并与《红楼梦》的中学教育相结合,以中学教材中对《红楼梦》文本引用的时效性为例,思考红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否能够及时体现于中学教学的问题;并谈到不同出版社《红楼梦》读本选择底本和整理程度之间的差异,为中学《红楼梦》教学中注释、赏析内容的准确性提出要求和建议。胡老师极其重视《红楼梦》文本的重要性,人文社《红楼梦》整理本每年有数十万套的发行量,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中学生在阅读,注重版本的择取是中学《红楼梦》教学的基础。在谈到时下热点话题——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单元《红楼梦》时,他以最近参与的《整本书阅读‘学教评’·〈红楼梦〉》出版项目为例,认为目前这一教材的创新性改变,对于相关教学实践和教材、教辅的出版都提出不小的挑战,各个地方中学编写的相关教辅内容构成有较大差异,这表明各方面还在探索;有的编写者是优秀的一线教师,他们在考虑“整本书”教学《红楼梦》时,对学生阅读和教师教学提出学术性更强的要求,比如注重历代《红楼梦》批点成果的考察,注重对于红学著作的研读。


18028F


北京曹雪芹学会“品红课”负责人郭亚妹老师,发言的题目为《走进<红楼梦>——品红课的生活化教学探索》,每次品红课吸纳30位参与者,设计三个环节,分别为:30位参与者分角色朗读、1位曹红学研究者进行文本导读、1位生活家专题讲解相关联的精雅生活知识并带领体验。“品红课”已开展4年,举办了150次,现场参与人数5000人。共有80多位曹红学研究者进行导读,比如讲到“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回时,会邀请研究时政的老师针对贾雨村这样的官场人物形象进行解读,70位不同专业的生活家带领生活课的学习,比如“拢翠庵茶品梅花雪”那回,邀请了茶专家讲解茶叶品类、分析妙玉招待贾母的“老君眉”、招待宝钗、黛玉的“体己茶”之用水不同,透过妙玉对刘姥姥用过的“五彩成化杯”的嫌弃和给宝玉用自己的绿玉斗,来分析人物性格,最后带领听众共同品饮红楼梦中提到过的茶品。会议上还播放了2018年第80回品红课现场视频。通过上“品红课”,有的参与者开始认真阅读《红楼梦》文本和红学研究资料,有些人改变了以往仅把《红楼梦》当作小说阅读的印象,开始关注历史、哲学、美学层面的内容。

品红课设计的理念为“三小时时光做红楼梦中人,一年品红课变生活美学家”, “品红课” 的内核,是关注“人的生活” 和“生活中的人”。力求将“人的生活”纳入课程设计。《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高度审美化的生活蕴含着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内容,这些生活场景的再现一方面在为《红楼梦》文本做注释,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听众的感官与记忆,把《红楼梦》文本与自身生命体验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当读者沉浸于这种新奇与美好的体验,也便为《红楼梦》中的思想观念进入读者的生活打开了通道。藉由对自身文化处境的觉察,参与者得以了解自己、理解他人、了解社会,找到自我救赎之路。此外,品红课多次受邀走进校园,服务于校园教学的应用实践,通过与大中小学师生的互动,越发认识到《红楼梦》教学的价值,在知识层面、认知层面、审美层面都对学生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就生活化教学而言,品红课上各种与文本紧密相连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们眼耳一新,过目不忘。曹红文化展和社团活动也大大增加了学生校园生活中的曹红文化浓度。最后,郭老师做了2020年3月“整本书阅读”高中语文《红楼梦》老师问卷、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汇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认为《红楼梦》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思辨能力;有助于人格的完善、提升文化自信、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但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历史年限在2年以下的学校占多数,有62.94%,说明高中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还有着非常大的开拓空间。



新冠疫情阻挡了与会人士能完全面对面交流的条件,但阻挡不了参会人员对《红楼梦》教学的执着探索,大家在研学基地积极分享自己的《红楼梦》教学心得。位灵芝老师最后总结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对自我生命的实现,也包含着他对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红楼梦》教学研讨也是希望延续曹公的精神,为社会培养更健全的个体、使人们具有更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再次光临曹雪芹文化中心,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给社会传递更好的内容。总之,此次会议吸纳了国内外高校、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中学名师、曹学会等多方面教学和红学的同行同好,内容丰富,盛况空前,线上线下的形式,别开生面,可谓是一次圆满的学术研讨会。


10F742



撰稿:郝林芳、张晓燕
责编:杜瑞 张琰
主编:曹立波

学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文华楼13层  邮政编码:100081 2019©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