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习得和当代价值”讲座成功举办

编辑:张琰 时间:2019-11-13 点击数:

2019年11月8日下午在文西705,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及“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孙玉文老师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古汉语习得和当代价值”的讲座。

孙玉文教授,湖北黄冈人。主要从事汉语史、古音学、音义关系、变调构词等专业领域(及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代表作有《汉语变调构词考辨》(商务印书馆)、《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孙玉文老师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古代汉语的价值和科学的研习思路与途径。

在价值方面,孙老师从宏观角度切入,立足于中国语言学的整体特点,概括出“六大优势”:其一,汉字属非拼音文字,文字系统穿透力强,有助于后人读懂古书,有助于交流与交际。其二,中国自古即有方言和民族共同语——方言是分化的历史(孙老师引孔子“诗书执笔皆雅言也”来说明我国自古就有方言),而民族共同语是整合的历史,汉语发展是方言和共同语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三,中国古书资源丰富,几千年不间断,很好地记录下汉语演变发展的脉络,为汉语研究留下了丰富的材料。孙老师格外提到“单纯以方言推演汉语发展存有缺陷”,因为很难辨清方言演化的时间层次。其四,地缘因素使得汉语在汉藏语系中占得优势,往往会对其他语族产生同化作用。其五,中国很早便开始关注语言问题。中国传统语言学有很多不同于西方语言学的视角,具有独创性。他认为:西方语言研究的术语对于推动汉语研究很有价值,而汉语言学中的传统术语亦有特色,应将两者结合起来。针对当前社会乃至学界极少数“声音”——将中国传统语言学和西方语言学的关系比成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孙老师“一针见血”,认为这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除此之外,还就“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转载率、引用率较少”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学者自身努力不够造成的;另一方面,外国学者对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深层认知方面也确实存有局限性。其六,中国语言学从来不保守,非常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在吸收过程中加以融通。

对于古汉语、古文化的研习思路与方法,孙老师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重视中国传统文献(传世文献)的价值。他以屠呦呦(青蒿素的提取与《肘后备急方》)、吴文俊(数学成就与《九章算术》)等当代科学家的经验为例,来说明中华传世经典文献的切实价值。第二,对出土文献的利用要持以小心谨慎的科学态度。第三,爬梳传世经典是文化的根本,也是古汉研习的立足点。夯实古汉语基础,一定要从《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等文献入手;同时,记诵仍不失为“走进历史”的有效方式。因为有些先秦经典著作保留了大量字、词本义,甚至记录了当时语音的实际状况,比如说《诗经》。第四,音韵、文字、训诂、语法,不可偏废,建立“形、音、义”的系统观。

孙玉文教授旁征博引,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献——尤其是传世文献对于了解并传承中国文化的价值。他开玩笑说“通过古书里对古代酷刑的记载还可以窥见当时截肢术、防感染术等医学科技的发达程度”,令人耳目一新。


讲座结束后,学院部分师生与孙教授合影


在讲座过程中,孙教授不规避当今社会及学术界存在的“不正之风”,直接指出:部分学者不能以科学态度对待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关系,不能以理性精神沟通东西方文化与传统文明;指出:对于传统文明与传统文化传播来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增进交流、扩大影响,也可能借其“炒作”而引发草率、浮躁、丧失科学精神的不良风气。

孙教授还特别和大家分享了他文章中的观点——“科学无禁区,但学风有好坏,方法有当否,结论有真假,学界有公论”、“学术是老老实实的事”……使现场听众获益良多。



                                          

撰稿人:杨雅琪

顾明鑫

学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文华楼13层  邮政编码:100081 2019©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